LCC晶振百科003期 | 晶振的工作原理

作者:凌创微电子 日期:2024-04-24 浏览量:

晶振是一种常见的电子元件,用于产生稳定的时钟信号或频率信号。晶振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晶体的压电效应和机械共振现象。

晶振通常由一个晶体片和与之相连的电路组成。晶体片是由石英或陶瓷材料制成的,具有压电效应。当施加电压或机械应力到晶体片上时,晶体片会产生电荷的堆积,这种现象被称为压电效应。晶体片的尺寸和形状决定了它的谐振频率。

晶振电路一般由晶体片、电容和电感组成。晶体片被连接到电路中,形成一个谐振回路。当电路中施加电压时,晶体片开始振动,并产生一个稳定的频率。这个频率由晶体片的物理特性决定,通常在几千赫兹到几百兆赫兹之间。

以下是晶振工作原理的详细解释:

1、压电效应:石英晶体具有在受到机械压力时产生电荷的特性,这种特性称为压电效应。反之,当电荷被施加到晶体上时,晶体会产生机械振动。

2、机械共振:晶振中的石英晶体被切割成特定的形状和尺寸,以便在其固有频率下振动。当外加的交变电压频率与晶体的固有频率相匹配时,晶体进入共振状态,振动幅度增大,从而产生稳定的电信号。

3、等效电路:晶振的电气特性可以通过其等效电路来描述,这包括电阻、电容和电感等元件。这些元件的值与晶振的物理特性有关,如晶体的切割方式、几何形状和尺寸。

4、参数影响:晶振的性能受到多种参数的影响,包括谐振电阻、负载电容和温度稳定度等。这些参数决定了晶振的频率稳定性和适用环境。

晶振的工作原理基于晶体的物理特性和电路的谐振原理。它的稳定性和精确性使其成为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元件。通过合理设计晶振的参数,可以满足不同设备对时钟信号或频率信号的需求。


推荐阅读